人到中年回头看,职场里那些走得稳、走得远的人,既不是靠“投机取巧” 的聪明人,也不是“埋头苦干”的老实人。
而是不择手段做这三件事的人:对领导稳、对同事远、对自己狠。
01.对领导,稳字当头
年轻时,总觉得 “对领导要会来事”。
多说漂亮话,让领导心情愉快是职场的第一要务。
到40 岁才明白,领导真正需要的 “稳”,是 “把事情交给你,不用多操心”后的踏实。
就像《天道》里的丁元英对肖亚文,交待任何事都是只提最终目标,不说过程和要求。
比如租房子,只说“找个离北京远点的地方租套房子。”
至于具体多远不说,哪个城市不说,租金多少不说,面积多大不说,硬件装修如何不说。
对这些选项,聪明稳妥的下属自然能根据老板的习惯做好填空题,然后去落实。
肖亚文就是这样的聪明人,她立即明白了丁元英的主要目的,就是想一个人清静清静。
至于其他细节,以丁元英的性格并不会太在意。
后来,丁元英让芮小丹联系肖亚文给格律诗租门脸,更是如此。
简单一句:“开个音响店,你告诉她用途就行,她会给你考虑。”
省心、稳妥,你能想到的,TA都能替你想到。你没考虑到的,TA 也早已备好预案。
职场里的 “稳”,不是被动服从,事事听到才去做,而是主动预判,全面想到。
事实证明,肖亚文后来摘到了最大的果实。
会来事的人或许能讨一时欢心,但能兜底、替领导考虑周全的人才能坐稳长久信任。
毕竟,会“来事”顶多让人开心;“扛事”,才能真让领导省心。
02.对同事,适可而止
年轻时,总想着 “和同事处成朋友”,三天一小聚,五天一大聚,掏心掏肺、无话不谈。
以为真心能换来平等对待,可最终却发现,职场的本质是“利益场”,在利益面前,不要试探人性。
职场最危险的错觉,就是把协作关系当成了情感同盟。
你以为的 “掏心”,可能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;
你期待的 “并肩”,或许早已藏着各自的算盘。
《天道》里叶冯刘三人,早就彼此相熟,还有共同的爱好——音响。
对结交贵人丁元英,一起搞大事也是一拍即合,按说3人应该是同心同德的“铁三角”。
可真到了退股时,虽然大方向、大动作一致,但小动作却“各显神通”。
冯世杰出于王庙村利益的考虑,替村民抵下了债务。
刘冰出于自己最大利益的考虑,死皮赖脸地留下打工。
只有公司职务最高的叶晓明,反倒是干干脆脆地退出。
如果不是最后刘冰自找的悲剧,叶晓明这个被丁元英称为“聪明人”的总经理,恐怕就是唯一的冤大头,与走上快车道的格律诗公司彻底无缘。
冯和刘退股签字时的想法是临时起意吗?
很难说。
涉及自身利益这么大的事,肯定早就在脑子里反复衡量很久了。
只有叶晓明,在总经理的位置,又是最早张口提出撤股的,没办法也不好意思给自己留后手。
他们三个都是把公司从“0”打拼到“1”的元老,风险来临时还是各有各的小九九。
更何况你我半路相识的同事。
利益面前的选择,从来不是突发的背叛,而是人性底色的自然流露。
职场里没有永远的队友,只有永远的立场。
同事最好的关系是 “远而不疏,近而不密”。
就像两棵树,根连着(协作),枝叶却不缠在一起(边界)。
03.对自己,心狠手辣
《天道》中的几个成功的主角,没有谁不是对自己心狠手辣的。
丁元英在接了王庙村神话的任务后,连续6天不出屋、不刷茶杯,分析、研究各类信息,导致脸色憔悴,眼睛里布满血丝,体力和脑力严重透支。
芮小丹为了和王明阳斗法,用3天时间跟丁元英学习《圣经》、佛法、道等各类文化精髓,这里面的信息量要多烧脑?王明阳可以研究、实践了一辈子。
提审又是针锋相对的8个小时,对自己不狠能行吗?
肖亚文、欧阳雪就更别提了,这两个没资源、没背景,只身在职场打拼的人,哪一个不是对自己心狠手辣?
只有对自己 “狠”,才能把按月工资,变成“年薪”,才能把 “混日子” 变成 “攒本事”。
真正的 “狠”,不是和自己较劲,而是和 “舒服的自己” 较劲。
这种 “狠”,是给自己留后路,也是给自己铺前路。
敢于对自己亮出“獠牙”,生活才会对我们露出“笑脸”。
写在最后
职场如江湖,处世要清醒。
真正的职场赢家,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人,而是看得最清、走得最稳的人。
早一天看透,不仅是为了 “赢”,而是为了 “不慌”。